緬甸鳳仙花植物形態(tài)
直立矮小草本,高15-2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
葉互生,具柄或上部葉近無柄;葉片堅質(zh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1.5-2厘米,頂端尖,基部漸狹成長5-12毫米的葉柄,邊緣具不明顯的圓齒或全緣,基部邊緣具長1-3毫米的睫毛,側(cè)脈4-5對,上面綠色,下面變白色,兩面被開展的多細胞柔毛。
花單生上部葉腋,粉紫色,寬約2厘米,花梗細,長2-3厘米,被開展的柔毛,基部具小苞片或僅具1小芽。側(cè)生萼片2,狹鉆形,長1-1.5毫米,稍芒尖,被毛,旗瓣粉紫色,寬倒卵形,長約9毫米,寬12毫米,基部凹入,頂端凹或2淺裂,背面中肋增厚,具狹龍骨狀突起,具短喙尖,被微毛;翼瓣短,無柄,長12毫米,2裂,基部裂片寬長圓形,長9毫米,寬約5毫米,頂端微凹,或截形,上部裂片三角狀卵形,長約8毫米,頂端圓形或微凹,背部具半圓形的小耳。唇瓣檐部舟狀,口部斜上,寬8-10毫米,先端尖,基部急狹成長1-3厘米的細距?;ńz短,鉆形,上端稍擴大;花藥小,卵圓狀,頂端鈍。子房卵狀,頂端尖,長4-5毫米,被短毛。
蒴果紡錘形,長15毫米,被絨毛,頂端喙尖。種子少數(shù),長圓形,長3-5毫米,栗褐色,無毛?;ㄆ?-9月。
產(chǎn)中國云南西南部(隴川、盈江、鎮(zhèn)康、滄源、勐臘、勐海、景洪、西雙版納、易武)。生于闊葉林中或河岸邊,海拔680-1700米。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該種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于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xù)后代。
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jié)”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后,再噴水保濕,然后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干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沖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xù)發(fā)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jīng)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于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
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后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yǎng)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jīng)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綻放出嬌美的花朵。
一種屬于水角屬,其余種類都屬于鳳仙花屬,因此鳳仙花屬可能是最大的屬。 鳳仙花科分布在除澳洲和北美西海岸以外的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地區(qū)
鳳仙花又叫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紅等。因為它的花頭、翅、尾、足都瞧然如鳳狀,所以又叫金鳳花。鳳仙花屬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產(chǎn)于中國和印度。性喜陽光,怕濕,耐熱不耐寒,適宜生長在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中...
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俗稱指甲花。屬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產(chǎn)中國和印度,在民間廣泛栽培。鳳仙花的汁液可以用來染指甲。
為害癥狀:鳳仙花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發(fā)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該種過去僅見于緬甸,在中國云南西南部也有發(fā)現(xiàn)。它與堇菜花鳳仙花I. violaeflora Hook. f. 極相似,但葉柄、葉兩面及花梗均被多細胞柔毛,葉基部邊緣具睫毛;翼瓣短,長約12毫米,裂片頂端凹入,背部具半圓形小耳,與后者相區(qū)別。
該花為人們所喜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鳳仙花染指甲風俗由來已久。宋代周密所撰《葵辛雜識續(xù)集》中載有以鳳仙花染指甲之法。將帶色的鳳仙花花瓣搗爛,加入適量食鹽或明礬濕均,蘸取適量涂于指甲上,用布片或植物葉片包好,經(jīng)一段時間后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鳳仙花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jīng)數(shù)月。所以鳳仙花又名指甲花。
該花的拉丁屬名為Impatiens(意思是沒有耐心的),英文名為Touch-me-not(別碰我)中醫(yī)上,其種子入藥,稱“急性子”,結(jié)源于此。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nèi)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逼湓诎倩ㄖ械牡匚浑m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鐘,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鳳仙花花形奇特,花期長,古代已經(jīng)關注其觀賞價值。清人趙學敏所著《鳳仙譜》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罌粟、虞美人、雞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zhì)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olvbgmh" class="single-tag-height">1.6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以金華市某污水處理廠污泥為研究對象,研究污泥堆肥對鳳仙花生長及土壤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處理與對照相比,污泥堆肥60%+園土20%+爐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機質(zhì)含量,土壤理化性質(zhì)有明顯改善,但同時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變化甚微。
格式:pdf
大?。?span id="1gnsqb5" class="single-tag-height">1.6M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7
為了探明重金屬Cu-Zn處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選用鳳仙花種子為試驗材料,研究了不同濃度的Cu-Zn處理對鳳仙花種子的萌發(fā)、幼苗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在10~40 mg/L低濃度處理時,Cu-Zn處理對鳳仙花種子的萌發(fā)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仍低于對照處理;而在40~320 mg/L高濃度處理時,隨著Cu-Zn處理濃度的增加,鳳仙花種子的發(fā)芽率呈下降趨勢。Cu-Zn處理對鳳仙花幼苗的生長表現(xiàn)出低促高抑效應,當Cu-Zn處理濃度為40 mg/L時,呈現(xiàn)出抑制作用,且隨著濃度的升高抑制效應逐漸增強。Cu-Zn處理對鳳仙花幼根生長的抑制作用大于對芽生長的抑制作用。Cu-Zn處理下鳳仙花幼苗的根系活力受到顯著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