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 | 作????者 | 王沛民、顧建民、劉偉民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5年1月 |
頁????數 | 400 頁 | 開????本 | 16 開 |
裝????幀 | 平裝 | ISBN | 9787040412963 |
第1章 引論:基本的方法和概念
1.1 為何研究工程教育
1.2 視為人工系統的工程教育
1.3 研究工程教育的系統方式
1.3.1 結構觀念
1.3.2 功能觀念
1.3.3 環(huán)境觀念
1.3.4 層級觀念
1.3.5 過程觀念
1.3.6 五種觀念的綜合
1.4 預先說明的幾個概念
1.4.1 工程中的技術和非技術
1.4.2 科學和工程
1.4.3 藝術和工程
1.5 小結
第2章 工程教育的歷史
2.1 工程史略
2.1.1 古代工程
2.1.2 近代工程
2.1.3 現代工程
2.1.4 五大工程學科的形成
2.2 工程教育的開端
2.2.1 藝徒制的興盛
2.2.2 藝徒制的衰微
2.3 工程教育的形成
2.3.1 大學的傳統
2.3.2 在大學外崛起
2.3.3 大學的改革
2.3.4 在大學內確立
2.3.5 中國工程教育的緣起和成長
2.4 工程教育的發(fā)展
2.4.1 結構趨向合理
2.4.2 模式不斷完善
2.4.3 內容日益豐富
2.4.4 職能逐步拓寬
2.5 工程教育未來展望
2.5.1 形勢和挑戰(zhàn)
2.5.2 未來的走向
2.6 小結
第3章 工程教育的環(huán)境
3.1 環(huán)境中的工程教育
3.2 科學環(huán)境和技術環(huán)境
3.2.1 科學和技術的分類體系
3.2.2 工程觀點的科技結構
3.2.3 人工科學:工程的科學基礎
3.2.4 “普通工程學”的探索
3.2.5 結論:要會考慮技術可行性
3.3 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3.3.1 歷史性的抱怨
3.3.2 經濟、管理及其教育
3.3.3 政治、文化及其教育
3.3.4 結論:要會考慮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行性
3.4 生態(tài)環(huán)境
3.4.1 人類新的覺悟
3.4.2 能源和環(huán)境的教育
3.4.3 結論:要會考慮生態(tài)可行性
3.5 小結
第4章 工程教育的專業(yè)維度
4.1 工程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一
4.2 工程的領域
4.2.1 社會的觀點之一:行業(yè)分類
4.2.2 社會的觀點之二:職業(yè)分類
4.2.3 大學的觀點之一:專業(yè)分類
4.2.4 大學的觀點之二:學科分類
4.3 工程的活動
4.3.1 對象分析法
4.3.2 過程分析法
4.3.3 組織分析法
4.4 工程的方法
4.4.1 方法的一般概念
4.4.2 方法構成的三因素說
4.4.3 發(fā)想:方法的第四因素
4.4.4 問題的一般概念和分類
4.4.5 工程方法的幾種定義
4.5 工程方法的新概念
4.5.1 設計:工程的基本方法
4.5.2 設計過程與模式
4.5.3 設計方法:一種流程圖式
4.6 小結
第5章 工程教育的教育維度
5.1 教育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二
5.2 教育、社會和人
5.2.1 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5.2.2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
5.2.3 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教育的抉擇與統合
5.3 教育的內在結構
5.3.1 教育范疇的發(fā)展
5.3.2 教育的基本要素
5.3.3 教育的基本關系
5.4 教育變革和發(fā)展
5.4.1 變革一:教育民主化
5.4.2 變革二:教育終身化
5.4.3 變革三:教育職能多元化
5.4.4 變革四:教育結構多樣化
5.5 小結
第6章 工程教育的目標
6.1 作為“價值系統”的目標系統
6.1.1 目標邏輯結構
6.1.2 目標系統特性
6.1.3 目標系統悖論
6.2 區(qū)別于大學目標的教育目標
6.2.1 高等學校的多重目標
6.2.2 工科院校的教育目標
6.3 工程教育目標的外部考察
6.3.1 工程隊伍的分層
6.3.2 工程師的定義和分類
6.3.3 研究、設計和開發(fā)
6.4 工程教育目標的內部考察
6.4.1 教育目標分類法
6.4.2 知識和技能的一般概念
6.4.3 “知識塔”:行為目標的空間性
6.4.4 “技能鐘”:行為目標的時間性
6.4.5 作為行為動力的品性目標
6.5 工程教育目標的動態(tài)考察
6.5.1 “工程形成”的概念
6.5.2 預備教育階段
6.5.3 大學教育階段
6.5.4 繼續(xù)教育階段
6.6 小結
第7章 營造工程教育系統
7.1 課程設計的使命
7.2 工科課程:培養(yǎng)工程人才的“設計”
7.2.1 課程的一般概念
7.2.2 課程的單元類型和聯系
7.2.3 課程的設計思想
7.2.4 工科課程單元及其配置
7.3 工科課程規(guī)劃:“設計”的設計
7.3.1 泰勒模式
7.3.2 波比特模式
7.3.3 非模式的“模式‰
7.3.4 規(guī)劃方法論的討論
7.4 案例研究:工科課程方向
7.4.1 三明治課程
7.4.2 設計式課程
7.4.3 跨學科課程
7.5 小結
第8章 運行工程教育系統
8.1 教學運行的使命
8.2 教學和教學過程
8.2.1 教學的一般概念
8.2.2 教學系統
8.2.3 教學過程
8.3 學與教:活動與策略
8.3.1 學習和影響學習的因素
8.3.2 成功教學的標識和策略
8.3.3 學會學習和教師發(fā)展
8.4 教與學:方法與匹配
8.4.1 教學方法的層次和分類
8.4.2 常用教學方法舉要
8.4.3 教學方法的選用
8.4.4 學法和教法的匹配
8.5 “教學一研究一生產”三結合
8.5.1 教學與研究的結合
8.5.2 教學與生產的結合
8.6 小結
第9章 控制工程教育系統
9.1 管理和控制的使命
9.2 教育管理的實踐與研究
9.2.1 西方的管理運動
9.2.2 中國高教管理的進展
9.2.3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
9.3 工程觀點的教育管理
9.3.1 教育管理的控制論定義
9.3.2 人才培養(yǎng)的TQC
9.3.3 決策與評價
9.4 管理“迷宮”:組織/行為
9.4.1 組織理論的變遷
9.4.2 組織及其行為
9.4.3 雜燴還是拼盤"para" label-module="para">
9.5 小結
第10章 未完工的基礎
參考文獻
附錄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序言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解說2100433B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叢書: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是探究考察世界范圍工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部專著?!陡叩裙こ探逃芯繀矔汗こ探逃A: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運用一種有創(chuàng)意的系統方式,探討工程教育的來龍去脈、周邊環(huán)境,以及工程教育系統的目標設計、課程規(guī)劃、教學運行和管理控制;從專業(yè)維度和教育維度兩個視角,剖析作為高等教育一大門類的工程專業(yè)教育的若干基本問題?!陡叩裙こ探逃芯繀矔汗こ探逃A: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資料翔實、信息豐足、立論新穎,旨在開拓創(chuàng)新思路、解決現實問題,滿足讀者探索高教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之兩方面需要。
終身教育 自本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終身教育已經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許多國家在制定本國的教育方針、政策或是構建國...
國家教育部沒有這個機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也沒有這個機構。教育部督導局也沒有這個機構。教育部也沒有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這個機構。哈哈,這個機構純屬胡編亂造。和教育部沒有一點點關系
遠程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場所延伸到教室和 ___________ 圍墻之外,憑借教育媒體代替 教師課堂面授的教育。
111111
格式:pdf
大?。?span id="kb5yf1m" class="single-tag-height">192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為適應基于工程教認證理念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以提高工科專業(yè)工程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出發(fā)點,應設計融入復雜工程問題概念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建立合理、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本專業(yè)應用能力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專業(yè)知識和基礎技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格式:pdf
大?。?span id="axzgy1v" class="single-tag-height">192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針對高等院校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現狀,結合CDIO國際工程教育理念,探討了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專業(yè)主干課程體系內涵建設思路,并以專業(yè)模塊課實踐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分析與探索如何整合和優(yōu)化現行實驗教學內容,構建循序漸進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及產學研用多元合作推動機制,實踐表明該實踐教學改革模式具有較好的實際效果。
序
前言
第一篇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模式
1 德國教育體系及教育制度
2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模式
3 德國學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
第二篇 工程技術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探索
1 德國高等工程技術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
2 我國工程技術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
第三篇 中德工程技術教育對比
1 我國工程技術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
2 我國與德國工程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的差距
3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對我國工程技術教育改革的啟示
第四篇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理論研究成果
1 從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發(fā)展看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發(fā)展方向
2 巴登-符騰堡州高等學校及其典型
3 從斯圖加特大學的發(fā)展看德國高等教育百年興衰
4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職業(yè)學院教育模式的形成與發(fā)展
5 德國遠程大學及其網絡遠程教育
6 關于工程管理專業(yè)設置“雙導師”制的設想
7 土木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模式探討
8 以建筑材料為源泉的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之初步
9 應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專業(y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第五篇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借鑒-培養(yǎng)模式改革
1 土木工程特色專業(yè)建設構思
2 土木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
3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4 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yǎng)
5 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課程教學改革嘗試
6 突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結構力學課程建設
7 土木工程認知教育改革
8 專業(yè)教育與注冊工程師執(zhí)業(yè)資格制度接軌
9 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體系研究
第六篇 德國工程技術教育借鑒-實踐教學改革
1 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2 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系統性與完整性
3 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特色
附錄1 土木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系列手冊一
附錄2 土木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系列手冊二
附錄3 設立“雙導師”制的情況
附錄4 德國部分大學名單
參考文獻
后記2100433B
本書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德國工程技術教育的探索、學習和借鑒”成果的總結。作者順應我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將幾年來教育實踐中的改革經驗——奉獻出來,以饗讀者。
本書在深入研究德國工程技術教育模式及其特色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工程技術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問題,通過對比分析中、德兩國在工程技術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差異,提出我國工程技術教育改革的思路;介紹了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yè)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實踐教學改革方面的特色及具體做法,力圖對有意探索地方工科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廣大管理人員、教師和研究生等有所啟發(fā)。
《工程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匯編的論文所涉及的內容分為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工程實踐教學改革以及系列課程改革與建設等幾個部分。論文作者既有在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崗位上辛勤耕耘幾十年的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又有從事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時間雖然不長,但富有進取精神和熱心實踐育人事業(yè)的年輕講師、工程師和實驗師;既有在第一線承擔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的老師、實驗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實習指導人員,又有主要承擔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管理的教學管理人員。文中所涉及的實踐教學改革理念與觀點,都是作者本人結合實踐育人工作中的體驗提出的。這種結合育人實踐深入思考與研究的精神值得提倡,不少經驗有借鑒和推廣價值,其中有些觀點可能值得商榷和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