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這一種船舶結構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fā)明。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tǒng)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fā)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qū),艙數(shù)常為13個、也有一些是8個。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fā)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征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
2008年6月7日,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文名稱 |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 批準時間 | 2008年6月7日 |
---|---|---|---|
非遺級別 | 國家級 | 遺產(chǎn)編號 | Ⅷ-138 |
遺產(chǎn)類型 | 傳統(tǒng)技藝 | 申報地區(qū) | 福建省晉江市、寧德市蕉城區(qū) |
船用水密開關一般報價:250.00船舶艙壁是由許多列鋼板排列組合焊接而成的結構件,它將船體內部空間劃分成若干個艙室。 按照用途不同,艙壁可分為以下種類: 水密艙壁,是一種在規(guī)定水壓下不滲透水的艙壁。
船用水密開關一般報價:250.00船舶艙壁是由許多列鋼板排列組合焊接而成的結構件,它將船體內部空間劃分成若干個艙室。 按照用途不同,艙壁可分為以下種類:  ...
一種深水密封橡套電纜,包括7股絞合的軟銅線導體(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導體(1)外擠包輻照交聯(lián)乙丙橡膠絕緣層(2)構成絕緣線芯,在絕緣芯線絞合成纜時用阻水膠填實芯線間的縫隙形成阻水層(3),在成纜纜...
格式:pdf
大?。?span id="6kmttqy" class="single-tag-height">5.2MB
頁數(shù): 6頁
評分: 4.7
艙壁是由木板構成的木帆船船體橫向板狀結構件,它是以船舶龍骨與船底外板為基礎,緊貼舷側外板和甲板,由為數(shù)眾多的艙壁支撐著船殼板和甲板構成的船體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船舶艙壁結構是中國古船結構的基本特色.艙壁不僅確保了船體的線型,而且如果構成艙壁的板列間的板縫以及艙壁與外板、甲板間隙縫都用艌料填塞并通過捻縫工藝達到水密,使各隔艙互不滲水保證水密,這就成為水密艙壁,設置水密艙壁的船舶提高了船的抗沉性,水密艙壁是中國木帆船技術的一項重大發(fā)明.
格式:pdf
大小:5.2M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3
水下艦船及深水域設備的發(fā)展要求具備承受高壓水縱向密封性能的電纜與之配套。文章對艦船用縱向水密封電纜的研制作了介紹,并對其主要的性能作了闡述,以對讀者提供參考。
水密隔艙隔艙原形
據(jù)南朝《宋書》記載,晉代農(nóng)民起義軍有一種八槽艦,有人認為它是具有八個水密隔艙的戰(zhàn)船。這一點雖然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但當時的確已具備了制造水密 隔艙的條件。1960年在江蘇揚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即設置有水密隔艙,這是世界上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水密隔艙。
宋元時期,中國船舶已普遍設置了水密隔艙,大船內隔有數(shù)艙乃至數(shù)十艙。當時,中國船舶的水密隔艙蜚聲中外,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提到中國船,都稱贊它的水密隔艙和良好的抗沉性能。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紀才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運用推廣
"水密隔艙"是中國古代造船工藝的一項重大發(fā)明,它用水密隔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艙室,這就使船艙成為水密艙室。
水密隔艙首先在內河船舶上使用。宋代以后,水密隔艙在海船上也得到應用。宋代水密隔艙工藝又比唐代進了一步,隔艙板由在船底板、兩舷肋骨及甲板下的橫梁予以環(huán)圍,并增加了隔艙板厚度。這樣既增加了船體強度,又有利于水密性。
鄭和船隊的所有海船均采用水密隔艙 結構,它的優(yōu)點是:
一可提高船體抗沉性,保證航海安全。由于船舶之間采用水密隔板隔開,在遠航時即使有一二個艙室因碰撞或觸礁而破損進水,海水不會流入其它艙室。要是進水的船艙過多,還可通過拋棄貨艙中的貨物減輕載重,使船舶保持一定浮力,不致沉沒。
二是增強船體構造強度。水密隔艙結構是用水密隔板與船體板緊密連接,四周密封,這能起到加固船體作用,增強船體橫向強度。還由于水密隔板橫向支撐船舷,增強船體抗御側向水壓能力。所以,鄭和船隊才能在推山倒岳的洪濤巨浪面前,"悠然順適,倏忽千里,云駛星疾。"
三可提高裝卸效率。由于采用水密隔艙結構,使船上劃分出許多艙室、艙區(qū),這更便于貨物裝卸和保管。
此外,海船上采用水密隔板取代加設肋骨工藝,簡化了造船工藝,縮短了造船周期。隨著鄭和船隊的七次遠航,鄭和寶船上的水密隔艙結構傳入海外各國,并流傳到歐洲,逐漸被世界各地的造船家所吸取。如今,水密隔艙結構已成為現(xiàn)代船舶中一種重要船體結構形式。
水密隔艙推廣發(fā)展
由于水密艙結構具有這些優(yōu)越性,受到普遍的歡迎。1974年泉州灣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fā)現(xiàn)的元代海船,198 2年泉州法石發(fā)現(xiàn)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艙結構形式。新安海船有8個艙區(qū),法石海船大約也是8個艙區(qū)。
中國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艙結構,很早就受到國外的贊賞。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對中國的船舶作了詳細的描述。
英國的本瑟姆曾經(jīng)考察過中國的船舶結構,并且對歐洲的造船工藝進行了改進,引進了中國的水密隔艙結構。公元1795,他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托,設計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在他所寫的論文中說,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強度的隔板,它們可以保護船只,免得進水而沉沒,正像現(xiàn)今中國人做的一樣。"后來,本瑟姆夫人在為丈夫所寫的傳記中指出:"這不是本瑟姆將軍的發(fā)明,他自己曾經(jīng)公開地說過,'這是今天的中國人,一如古代的中國人所實行的'。"從此,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