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外文名 |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
---|---|---|---|
簡????稱 | 同濟土木學院 | 創(chuàng)辦時間 | 1997年9月 |
辦學性質 | 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 | 同濟大學 |
現任領導 | 院長:趙憲忠、黨委書記:端木怡雯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1人 展開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1人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 收起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1人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 收起 |
本科專業(yè) | 5個 | 碩士點 | 二級學科13個 |
博士點 | 一級學科4個 | 博士后 | 科研流動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 | 一級學科1個 | 院系設置 | 5個系所 |
地????址 |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包豪斯大學建筑學及城市規(guī)劃學院、智利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法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等機構建立了學術合作交流,舉辦了土木工程交叉學科論壇等國際會議,參加了第三屆同濟大學-東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土木工程聯合研討會等國際會議,開展了2016年土木工程學院臺灣暑期夏令營活動、中法合作雙文憑項目、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法國行等項目活動。
1914年11月,日本攻占青島,取代德國在青島的殖民統治。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青島德華高等學堂)被迫停辦,該校教師德士烈、白德林等及43名學生轉來上海德人開設的同濟醫(yī)工學堂,學堂于年秋為轉來的30名土木科學生在工科內增設土木科,成為同濟土木系科的開端。
1930年,國立同濟大學成立工學院,土木科改為土木工程系。
1932年,學校成立高等測量系。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箲?zhàn)八年,學校六次遷校。一遷上海市區(qū),二遷浙江金華,三遷江西贛州,四遷廣西八步,五遷云南昆明,六遷四川李莊。
1946年,學校復員返滬,工學院落住在其美路(今四平路)一個中學校內(今校本部)。
1952年,學校院系調整后,前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圣約翰大學等11所院校的土木建筑系科并入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成為以土木建筑學科為主的學校,設立了結構系、鐵路公路系、上下水道系、測量系等五個土木建筑學科的系。
1958年,學校結構系更名為建筑工程系。
1960年,學校有關各系改稱建筑工程系、路橋系、勘測系,同時學校設立工程結構研究所。
1985年,學校建立地下工程系。
1980年,學校建筑工程系擴大為土建結構工程系,1982年改為結構工程系。
1987年,學校建立結構工程學院,下設建筑工程系、橋梁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研究所。
1996年,原上海建材學院、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的建筑工程系并入建筑工程系。
1997年,學校建立土木工程學院,下設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橋梁工程系、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結構所。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掛靠土木工程學院。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土木學院建筑工程專業(yè)并入。
2006年,學校建立水利工程系,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研究室劃出地下系,并入水利工程系。
2007年,學校土木工程被評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2010年,學校開始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
2012年,學校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劃出土木工程學院,成立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省部級研究中心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1個。
平臺與基地類別 |
平臺與基地名稱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地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
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
|
橋梁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y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省部級研究中心 |
建筑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土木信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
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 |
城市軟土地下空間與工程創(chuàng)新團隊(朱合華) |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近三年牽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類項目(重點項目、儀器專項、國際合作等)20項,國家先進技術項目14項,以開展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創(chuàng)突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近三年學院積極承擔國家部委專項研發(fā)項目、重大工程技術攻關項目、企業(yè)成套技術研發(fā)項目共計3015項,單項合同額500萬以上的重大工程項目13項,項目合同額近三年累計8.7億元。近三年實現直接轉化經費3392萬元。承擔科技規(guī)劃項目與政府戰(zhàn)略咨詢項目10項。近三年,累計承擔縱橫向課題3666項、合同金額13.3億元。2020年土,木工程學院承擔科研經費的合同額首次突破5億元。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 十三五以來,教師主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際科技合作獎2項,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包括特等獎1項);主持獲得上海市、教育部等省部級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2項。
獎勵類別 |
獲獎項目名稱 |
---|---|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建筑固體廢物資源化共性關鍵技術及產業(yè)化應用 |
2017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
消能-承載雙功能金屬構件及其高性能減震結構 |
2017年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城市高密集區(qū)大規(guī)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范 |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自然獎二等獎 |
工程結構抗災可靠性設計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論 |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
大跨度橋梁結構和行車抗風安全的氣動控制技術 |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特大橋梁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 |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 |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軟土盾構隧道設計理論與施工控制技術及其應用 |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結構抗震防災新技術研究及其工程應用 |
學術期刊
學院主辦的學術期刊有:《Underground Space》、《AI in Civil Engineering》、《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Asian Architect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
《建筑鋼結構進展》
《建筑鋼結構進展》雜志創(chuàng)辦于1999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的建筑鋼結構專業(yè)學術雜志。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建筑科學類的核心期刊,2014年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即第七版)之建筑科學類的核心期刊。為“2015-2016年度”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雜志入編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IPD)。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5版)統計:《建筑鋼結構進展》雜志在2014年影響因子(JIF)的學科排序分別為:復合影響因子14/142、期刊綜合影響因子9/142,排名均在前10%之內。
《結構工程師》
《結構工程師》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公開發(fā)行的建筑科學類學術期刊。期刊創(chuàng)辦于1985年,欄目設置有設計方法研究、結構分析、抗震與抗風、地基基礎、試驗研究、結構加固與改建、工程施工和文獻綜述等。
《結構工程師》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CNKI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STJ)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多家數據庫,網站全文收錄。
同濟的土木工程師國家重點學科。考試(初試)科目包括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 數學一④808 材料力學與結構力學研究方向為,01 土木施工與信息技術02 現代施工技術03 現代施工組...
1.本科生全部在江寧九龍湖校區(qū),研究生與博士生在四牌樓校區(qū)2..土木工程學院是在創(chuàng)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著名專家學者茅以升、金保幀、徐百川、梁治明、劉樹勛、丁大鈞、方福森、方...
關于這個問題木哥考研記得在公眾號都專門寫了文章說明了找到報考學校的招生目錄里面有各專業(yè)對應考試科目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職務 |
姓名 |
---|---|
院黨委書記 |
端木怡雯 |
副書記 |
徐培芳、陳雋、嚴長征 |
名譽院長 |
項海帆 |
院長 |
趙憲忠 |
副院長 |
李建中、張偉平、蔣歡軍、謝雄耀 |
院長 |
任職時間 |
常委書記 |
任職時間 |
---|---|---|---|
項海帆 |
1997-1999 |
程鴻鑫 |
1997-1999 |
李永盛 |
1999-2002 |
樓夢麟 |
1999-2006 |
陳以一 |
2002-2006 |
||
朱合華 |
2006-2010.9 |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橋梁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個系所,設有5個本科專業(yè):土木工程、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工科試驗班(土木類)、工程(土木)-法學(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校聘教職員工36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33人、副高級職稱10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6人,國家四青人才21人次,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等省部級人才100多人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帆、盧耀如、沈祖炎、呂西林、何滿潮、肖緒文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Herbert A.Mang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Herbert A. Mang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Herbert A. Mang 歐洲科學院院士:Dimitri E. Beskos 希臘科學院院士:Dimitri E. Beskos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院外籍院士:李國強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呂西林、薛松濤、汪發(fā)武 |
國家級教學名師:沈祖炎 上海高校教學名師 :陳以一、李國強、顧祥林、朱慈勉、李鏡培、朱合華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李杰、孫利民、顧明、呂西林、朱合華、黃宏偉、薛偉辰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馮世進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付公康、趙曉林、PolD.Spanos、韓杰、席云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顧明、李杰、薛松濤、呂西林、李國強、黃茂松、蔣明鏡、肖建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趙林、馮世進、周穎、陳永貴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黃宏偉、黃茂松、朱樂東、劉國彬、肖建莊、彭芳樂、孫智、陳建兵、丁文其、王志亮、薛偉辰、程進、黃雨、陳雋、蔡永昌、馮世進、張偉平、趙林 |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鋼結構教學團隊 |
上海市級教學團隊 |
鋼結構教學團隊 |
混凝土結構教學團隊 |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2個,教育部“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項,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點1個,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專業(yè)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8門,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網絡精品課程5門,上海市級精品課程11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土木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土木工程、地質工程
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專業(yè):土木工程
專業(yè)名稱 |
立項時間 |
---|---|
土木工程 |
2012 |
地質工程 |
2013 |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
2013 |
專業(yè)名稱 |
立項時間 |
---|---|
地質工程 |
2009 |
類別 |
課程名稱 |
||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橋梁工程、鋼結構、結構力學、高層建筑施工、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工程造價管理、建筑結構抗震、鋼結構、建筑結構抗震、地下建筑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 |
||
國家級一流課程 |
基礎工程設計原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鋼結構基本原理、結構概念分析與ANSYS程序實現、巖石隧道防火體系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荷載與結構設計原則、橋梁工程、建筑結構抗震 |
||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
橋梁工程、土木工程施工、鋼結構基本原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建筑結構抗震、結構力學、工程造價管理、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土木工程施工基本原理 |
||
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 |
地下水動力學 |
||
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 |
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 |
||
上海市一流課程 |
工程倫理學、波浪運動特性虛擬仿真實驗 |
||
上海市重點課程 |
計算結構力學與應用軟件、建筑結構抗震、建筑工程概預算與招投標、河流動力學、土木工程概論、結構穩(wěn)定性和極限荷載、木結構、地下水動力學、結構力學(I)、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建筑幕墻結構、河口治理工程、畫法幾何、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英)、河床演變及整治、工程制圖、地質工程導論 (全英語)、結構力學 (全英語)、地下工程測試與監(jiān)測、地下建筑施工 、水文地質學、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工程倫理學、AutoCAD工程制圖、建筑鋼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橋梁工程、科技與文化、建設工程法規(guī)、工程水文學、基礎地質、土木工程制圖(在線)、建筑工程全過程課程設計(線下)、工程地下水(線下)、土木工程信息化(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 |
||
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課程 |
地下水動力學、航道工程學、橋梁施工與養(yǎng)護、橋梁工程、科技與文化、建設工程法規(guī)、圍繞土木工程防災,建設層層遞進的課程思政鏈、工程倫理學、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工程地質、地質實習、建筑結構抗震、建筑結構抗火、建筑結構抗爆、橋梁概念設計、杰出橋梁結構與美學、橋梁結構數值分析、橋梁施工與養(yǎng)護、橋梁工程發(fā)展與展望、基礎地質、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實驗、工程地下水、土木與環(huán)境類專業(yè)導論、河流動力學、航道工程學、水信息采集與處理 |
||
上海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示范性課程 |
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原理與應用、建筑結構抗震、木結構、結構動力學、地下工程、高層建筑結構 |
||
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 |
地質工程導論、木結構、結構力學I、地下建筑結構、建筑結構抗震、鋼結構基本原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組合結構、彈性力學、土力學A、結構力學II |
||
上海市精品課程 |
土木工程施工、土力學、鋼結構、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基礎工程設計原理、橋梁工程、工程地質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計算結構力學與應用軟件、地下建筑結構、建筑結構抗震、建筑幕墻結構、地下建筑施工、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工程制圖、港口水工建筑物、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河流動力學、水文地質學基礎 |
||
成果名稱 |
項目級別 |
---|---|
鋼結構系列課程建設 |
1989年國家級優(yōu)秀 |
建筑工程專業(yè)課程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
1997年國家級二等 |
鋼結構(教材) |
1997年國家級二等 |
土建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2001年國家級二等 |
土建類專業(yè)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 |
2005年年國家級一等 |
土木工程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與實踐 |
2009國家級一等 |
工科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
2009年國家級二等 |
鋼結構學科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教學體系建設 |
2009年國家級二等 |
20年磨一劍——與國際實質等效的中國土木工程專業(yè)評估制度的創(chuàng)立與實踐 |
2014國家級 |
全方位監(jiān)控、多階段跟蹤、持續(xù)性改進、本研全覆蓋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實踐 |
2014年國家級二等 |
入耳入腦入心 同向同行同頻:以思政課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 |
2018年國家級 |
基于文化與技術整合的城鄉(xiāng)建成遺產保護及傳承特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 |
2018年國家級二等 |
基于綠色發(fā)展理念的國際化工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2018年國家級二等 |
職業(yè)性與學術性高度統一的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 |
2018年國家級二等 |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1個。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土木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地質工程
學位點設置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博士學位授權日期 |
碩士學位授權日期 |
---|---|---|---|
土木工程 |
巖土工程 |
1984.01 |
1981.11 |
結構工程 |
1981.11 |
1981.11 |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1984.01 |
1981.11 |
|
橋梁與隧道工程 |
1990.10 |
1986.07 |
|
土木工程施工 |
2003.12 |
2003.12 |
|
土木工程信息技術 |
2003.12 |
2003.12 |
|
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 |
2003.12 |
2003.12 |
|
風工程 |
2003.12 |
2003.12 |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地質工程 |
2003.07 |
1984.01 |
水利工程 |
水文學及水資源 |
--- |
2001.01 |
水工結構工程 |
--- |
2001.01 |
|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 |
2003.07 |
|
地理學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 |
2003.07 |
學科評估
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fā)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一級學科土木工程位居全國第1位,水利工程位居全國第17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位居全國第10位。
校徽
院徽標志的創(chuàng)意靈感來源于“匠人營國”,象征廣義的營造活動,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科門類簡而言之即是“營造”——筑土為屋,架木為橋。標志形式上借鑒中國古代的“關防”(印章的一種),代表“責任”和“權威”;“土木”二字與“城”內“建筑”巧妙融合。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同濟學生分會協會、同濟無止橋、同濟大學土木編譯社、同濟大學建筑結構試驗技術協會、同濟大學BIM菁英俱樂部、橋魂協會、同研社 、結構減災學術社等研究性學術社團,舉辦了土木社團嘉年華、土木·建筑聯合博思論壇、同濟大學BIM高峰論壇、企業(yè)日、企業(yè)高層講座、企業(yè)課程、I SEE YOU等文化活動。
格式:pdf
大?。?span id="tv6hvt4" class="single-tag-height">130KB
頁數: 86頁
評分: 4.7
學科大類:地下建筑工程 課題名稱:新蘇國際廣場二期大開口逆作法基坑圍護設計 課題性質(設計或論文):設計 開題學院(系):土木工程學院地下系 指導教師姓名 : 朱合華 職稱:教授 張繼紅 職稱:高級工程師 聯系方式: 中山北二路 1515號石油大廈 C座 6層(上海地固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電話: 13916002694 Email:digusky@163.com 課題簡介(100~300字): 新蘇國際廣場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基坑挖深約 18m,面積約 2 萬 m2,主體 結構地下三層,為了適應目前的商業(yè)地產形勢發(fā)展需求, 采用大開口逆作法基坑 圍護形式。大開口逆作法基坑圍護形式是一種較新型的基坑圍護形式, 其核心內 容是將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相結合的逆做法與擴大出土口開洞相結合, 有利于節(jié) 約工期、節(jié)省造價,該基坑目前正處于方案與施工圖設計階段。 該種圍護形式在 深大基坑中具有十分廣闊的推廣
格式:pdf
大?。?span id="18zd7un" class="single-tag-height">130KB
頁數: 17頁
評分: 4.4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07 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yè)目錄 默認分類 2009-09-10 17:19 閱讀 34 評論 0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專業(yè)名稱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研究方向 : 01 地理信息系統與方法 02 GIS 數據源與數據處理 03 地學計算與模型模擬 04 資源環(huán)境信息系統 05 土地信息學與信息系統 考試科目 -1: ①101 政治理論 考試科目 -2: ②201英語 202俄語 203日語 214德語 (任選) 考試科目 -3: ③303 數學三 ④407 地理與土地科學基礎 410 測繪科學技術基礎 (任選) 招生院系代碼 : 020 招生院系名稱 : 土木工程學院 復試科目名稱 :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復試科目參考書目 :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張超等,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2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黃杏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防災減災工程系結構試驗中心,是同濟大學和土木工程學院下屬的研究機構。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防災減災工程系結構試驗中心研究方向:
建筑結構試驗技術與應用
高層結構抗震試驗與分析
非結構構件試驗技術與應用
建筑結構加固改造移位技術與應用 2100433B
同濟大學是我國“21l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是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基地,是學科會聚、科技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高地,肩負著推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重任。土木工程學院以“土木工程教學創(chuàng)新基地”為依托,以“科技服務中心”為平臺,積極發(fā)動和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土木工程學院在迎接同濟百年華誕之際,將近期的創(chuàng)新實踐成果經整理后匯集于此。
何敏娟,教授,女,1985年本科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工民建,1988、2001年分別獲同濟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年起在同濟大學鋼結構教研室工作,期間分別于2002、2003年去意大利Trento大學、加拿大UBC作訪問教授?,F職稱教授。曾任鋼結構教研室主任,現任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高聳結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從事結構工程的教學、科研等,研究方向為鋼結構和高聳結構,近年也研究木結構。曾獲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三完成人)、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01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